5月31日、6月1日,2025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毕业大戏《泰坦尼克号》在上音歌剧院连演3场,33位演员饰演126个角色。“依托全国最大的音乐剧市场上海,官方授权教学公演版《泰坦尼克号》与行业结合、与国际结合、与观众结合,展现上海音乐剧新人的风采。”《泰坦尼克号》制作人、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主任、课程教学总指导安栋说。

《泰坦尼克号》排练

音乐剧《泰坦尼克号》因其宏大的叙事结构、复杂的群像刻画、史诗感的音乐编排和高难度演唱而闻名,全剧时长150分钟,是一部考验演员全面能力的作品,既需歌剧般的声乐功底,又需戏剧演员的情感爆发力。

“我们排演的经典音乐剧不少是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创作,《泰坦尼克号》则是最近十几年国外经常演出的作品,对音乐技巧、综合戏剧能力要求高。而且《泰坦尼克号》是群像剧,一个演员演三四个角色,演员们都有唱段。”谈及为何选择《泰坦尼克号》作为毕业大戏,安栋笑言,“毕业大戏不只推选最佳男主角、最佳女主角。我们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。此次演员们除了毕业班二十多位学生,还有大三学生、研究生,他们将以英文唱段、中文念白呈现《泰坦尼克号》,并首次将音乐剧毕业大戏以市场运作形式面向全社会公演。”

安栋接受采访

在安栋看来,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音乐剧市场,不仅有观众,还有完善的版权机制,“通过两季音乐剧综艺《爱乐之都》节目,我们与海外同行的合作越发默契。《泰坦尼克号》版权方对这次学生演出给予极高配合,提供剧本、总谱、舞台结构图,拓展国际交流、文化互鉴的新领域。”

《泰坦尼克号》三场演出一出票,以高性价比优势迅速售罄,有观众在网络社群高价求票。安栋不讳言,今年有几位即将毕业的学生经过上海剧场实地磨炼,已经小有名气,有了自己的追随者,“去年,上音学生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生携手在英国举办交流音乐会,全程英文演唱。我发现,我们的不少学生通过《爱乐之都》《声入人心》等音乐综艺节目,以及‘演艺大世界’一场场音乐剧打磨,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、舞台掌控力,舞台表演气场不一样,表演洗脱学生气。这就像一个演员一旦演了张艺谋的电影、辛爽的电视剧,眼界和能力都会有极大提升。”

《泰坦尼克号》排练

用盛大的《泰坦尼克号》送别学生,9月,安栋与同事们将迎来新生。“考上音的学生都有共识,必须自己有两把刷子,基本是有备而来。”他强调,比起一两个明星,老师们更在意建立持续产生拔尖创新人才的良性培养机制,“某个毕业生突然爆红,把专业带火,当然是好事,但我们需要把出人才变成大概率事件。上音至今已有20多部原创音乐剧,以作曲和表演为教学核心,同时拓展音乐剧导演、舞台音响设计、编剧、作曲等音乐剧相关领域的硕博专业方向,全面培养音乐剧领域高素质人才。众多毕业于上音的佼佼者活跃在中国音乐剧舞台上,证明了这套培养机制的成效。上海演艺市场在高速发展,我们得不断挑战自己,聘请周小倩、徐俊等成为学校行业导师,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版权洽谈,在剧院推出面向社会观众的公演。”

《泰坦尼克号》排练

“顶级演艺人才永远是刚需,我们用世界一流的高难度剧目培养学生的技术、舞台表演、对不同角色的驾驭能力,未来5年到10年,让中国在世界音乐剧市场占据不可或缺的席位。”安栋表示,海外同行重视中国,在英国进行交流演出期间,著名音乐剧制作人卡梅隆·麦金托什旗下公司副董事长专门开车来到演出地,与安栋聊了一个多小时,“他们希望与我们加强合作,当然所有一切努力,最终要靠中国作品说话,希望我们的演员能够走上世界舞台。”

除了毕业大戏,上音近年连续推出国际音乐剧节、音乐剧理论和音乐剧优秀论文评选活动,“既要有观众的认可度,也要有高水平、有见地的内容引领观众。资深影迷就算无法变成导演,但是好的评论能够推动音乐剧事业的良好发展。”安栋笑言,《泰坦尼克号》落幕后,会要求学生们根据观众的网络反馈撰写关于自己的表演分析,“明星培养是漫长的过程。现在的明星,也许5年以后销声匿迹了。演员是终身职业,我们要养成学生奋斗的决心,面对观众,由观众打分。”

站在《泰坦尼克号》观众席,看着演员们在导演周小倩指挥下,井然有序地进行最后一轮彩排,安栋想起2021年9月,这群学生迈着轻快的步伐,洋溢着青春笑脸,怀揣着成为中国卓越音乐剧演员的梦想踏入校园,转眼间4年过去了,他们第一次整班集体面向社会公众进行音乐剧大戏首演,“毕业不是靠岸而是启航。希望我们共同奋斗的毕业大戏,能成为大家一生最美好的青春记忆,更期待在中国、在世界高水平音乐剧舞台上,看到大家的身影。”

(图片来源网络侵删)